逸飞激光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2023-08-30 05:37:38
X 关闭
逸飞激光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相关资料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营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1、公司主营业务公司是智能激光装备及创新工艺方案的提供商,是专业从事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动力、储能、消费电池的电芯、模组/PACK制造领域,同时也应用于家电厨卫、装配式建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2、公司主要产品按照产品功能划分,公司主营产品可分为自动化产线和智能化专机。智能化专机是实现特定加工工序的一体化设备,一般由加工主机、运控系统、检测系统及机械工装等组成。自动化产线是实现多工序自动加工的产线设备,一般由多个智能化专机、上下料系统、物流传送系统、整线控制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组成。按照应用领域划分,公司主营产品可分为锂电池制造设备(以下简称“锂电设备”)及其他领域制造设备,其中锂电设备收入占比较高。锂电池的生产可分电芯制造和模组/PACK两大环节,其中电芯制造包含极片制作(前段)、电芯装配(中段)和电芯激活检测(后段)三大工序。公司锂电设备产品主要用于电芯装配阶段和模组/PACK阶段,(1)自动化产线(2)智能化专机(3)改造与增值服务公司改造与增值服务主要是对客户已有锂电生产设备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近年来,新能源电池行业发展迅速,下游电池制造行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进步,对已有电池制造产线的技术升级需求不断增加,公司凭借自身的技术和工艺优势为上述客户提供技术升级服务,改造与增值服务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二)主要经营模式1、盈利模式公司主营业务为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通过向锂电池制造商等下游客户销售锂电池电芯自动装配线、模组/PACK自动装配线等自动化产线及各类精密激光加工智能化专机,同时提供改造与增值服务来实现收入和利润。2、采购模式公司对外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激光光学器件、机械标准件、机械非标件、电气标准件、仪器设备及耗材等。激光光学器件、机械标准件、电气标准件等,由采购部门根据生产需要直接采购;机械非标件、仪器设备,定制化程度较高,供应商按照公司的技术及质量要求进行供货。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产品主要为定制化产品,对应原材料的类别、型号较多,公司采用“以产定采”为主,“适当库存采购”为辅的采购模式。公司采购原材料的付款方式主要包括预付、现款现货、月结30天、月结60天、月结90天等,主要采用银行转账和承兑汇票等方式支付。3、生产模式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产品为各类自动化产线及精密激光加工智能化专机,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和生产。另外,为提高产品交付效率,公司也会根据下游市场需求预测,进行备货生产。计供中心根据BOM进行物料采购,工程制造中心对产品进行组装调试,检验合格后发往客户现场,现场完成安装调试后由客户最终验收确认。另外,随着下游电池已投产设备存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已投产存量设备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因此,除设备销售以外,公司还为客户提供改造与增值服务。4、销售模式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及服务销售均为直销模式。(1)销售流程和定价方式公司的销售流程主要包括前期接触、技术洽谈、合同签订、合同进度跟进、客户验收等五个阶段。前期接触阶段主要了解客户需求;技术洽谈阶段根据客户需求制定技术方案;技术方案经客户认可后,双方进入合同签订阶段,就相关合同条款进行协商;合同进度跟进阶段,跟进产品生产及交付进度,确保产品按时交货;客户验收阶段,现场安装调试经客户确认后出具验收报告。公司产品主要采用依照市场价格定价的方式,综合考虑市场供求关系、技术开发难度、客户订单规模、客户信誉、交货周期等因素,与客户协商确定最终价格。此外,部分客户采用招投标定价的方式。(2)结算方式公司的结算方式主要分为两类:①根据合同约定按阶段收款公司与客户的结算方式主要为按照“合同生效→产品发货→客户验收→质保期结束”四阶段分步收款。公司从订单规模、客户商业信用、双方合作历史等多个维度对订单进行考量,以此为依据与客户就付款条件进行商业谈判,不同客户的付款条件存在一定差异。一般而言,合同生效和产品发货完成后,合计收款金额占合同总金额的比例为60%左右,客户验收合格后,合计收款金额占合同总金额的比例为90%左右,质保期结束收齐尾款。②通过融资租赁方式收款下游客户购买公司产品通常作为固定资产使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资金周转压力较大。部分客户在综合考虑其资金安排、融资渠道及成本等因素后,采取通过与融资租赁公司合作的方式与公司进行结算。该模式下的具体业务开展方式为:A、该部分客户与公司确定设备的技术指标、价格等关键要素后,与公司签署《设备买卖合同》;B、客户自主选择、确定合作的融资租赁公司后,公司与下游客户、融资租赁公司三方签署《融资租赁合同》,通常约定下游客户以自有资金向公司支付设备首付款(10%至30%不等),当满足了与融资租赁公司约定的相关付款条件后,剩余款项由融资租赁公司一次性支付给公司。融资租赁模式下,公司融资租赁销售模式与根据合同约定按阶段收款模式在产品定价、付款时间及方式、安装调试、验收、售后服务等方面不存在重大差异,综上,在融资租赁模式下,公司可以加快资金回笼,减少坏账风险,改善现金流情况。(三)所处行业情况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专用设备制造业(C35)”中的“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业(C3563)”。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公司主营产品属于“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之“2.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中的“2.1.3工业机器人与工作站”,同时属于“5新能源汽车产业”之“5.3生产测试设备”之“5.3.1电池生产装备”中的“极片成型、极耳焊接、卷绕及叠片单机自动化以及连线自动化生产线装备”和“模块焊接设备”等。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所属行业为“2高端装备制造业”之“2.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中的“2.1.3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同时属于“5新能源汽车产业”之“5.2新能源汽车装置、配件制造”中的“5.2.2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制造”。1、锂电设备细分行业市场规模(1)锂电激光设备市场规模目前激光技术已广泛应用在锂电池制造的各环节,包括极片切割、极耳焊接、集流盘焊接、封口焊接、密封钉焊接、壳体打码等。随着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锂电激光设备市场需求随之增加。GGII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锂电激光设备市场规模达到74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加至130亿元,2021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2)锂电池电芯装配设备市场规模电芯装配设备应用于电芯制造环节中的电芯装配工序,属于中段设备。电芯装配是锂电池电芯制造的核心环节之一,电芯装配设备性能直接影响锂电池质量及生产效率。根据锂电设备产业链成本构成情况,电芯装配线(不含卷绕/叠片)在整个锂电设备产业链的成本占比约为15%。GGII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中国电芯装配线市场规模分别为34.2亿元、43亿元和90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电芯装配线市场规模将达到1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6.89%。(3)锂电池模组/PACK设备市场规模锂电池模组/PACK设备应用于锂电池模组/PACK环节。锂电池的封装一般分为“电芯-模组-PACK(电池包)”三阶段,模组是通过汇流排将单个电芯组装成不同的串并联模块,PACK是将锂电池模组或者电池组、汇流排、软连接、保护部(BMS板)、外壳、输出(包括连接器)等共同组装成电池包。近年来,随着CTP(Cell to PACK)、CTC(Cell To Chassis)电池封装技术的逐步推广,锂电池模组设备与PACK设备的界限逐步模糊,呈融合趋势。根据锂电设备产业链成本构成情况,模组/PACK设备在整个锂电设备产业链的成本占比约为9%。GGII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中国锂电池模组/PACK设备规模分别为34亿元、38亿元和80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锂电池模组/PACK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5.74%。2、锂电设备行业发展趋势(1)激光加工技术在锂电设备中的应用量呈增长趋势激光加工技术是对传统加工技术的革新,相较于传统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具有高效精密、稳定可靠、自动化和安全程度高、洁净环保等特点。随着锂电池,尤其是动力电池厂商产能不断扩大,对锂电设备的精度、安全性以及一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光加工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加工技术,高度契合锂电池的生产需求,在锂电设备中的应用量呈增长趋势。目前激光加工技术的应用已涵盖锂电池生产的极片制作、电芯装配及模组/PACK等多个环节,涉及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清激光洗、激光打标(刻码)等多种工艺。(2)高效、高精度、高稳定性锂电设备市场需求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导致动力电池市场需求急速增加,现有动力电池产能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提高产品交付能力,包括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国轩高科(002074)、LG在内的行业内主要动力电池企业纷纷提出扩产计划。锂电池产能扩张一方面通过新建厂房、增加产线数量,另一方面也通过提高产线的生产效率来实现。下游客户对锂电池交付速度的要求导致高效率锂电设备市场需求增加。锂电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电池的生产效率和品质。一方面,锂电池制作工艺复杂,涉及设备类别较多,尽管目前大部分设备单一环节良品率较高,但整线良品率仍然差强人意。进一步提高锂电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整线良品率,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精度低、稳定性差的锂电设备将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品质,甚至安全性,高精度、高稳定性设备成为行业内主要企业的首选。综上所述,为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高效率、高精度、高稳定性锂电设备的市场需求呈增加趋势。(3)锂电设备智能化趋势明显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带动动力电池市场需求迅速增加,现有动力电池产能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提高产品交付能力,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300014)、LG在内的行业内主要动力电池企业纷纷提出扩产计划,锂电池产能开始从GWh向TWh迈进,对锂电池生产效率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产能快速扩张和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传统的设备和制造工艺已经无法满足锂电池行业的发展需求,实现设备智能化,是提高生产效率和良品率的必要前提。因此,锂电制造设备呈现出明显的智能化趋势。(4)锂电设备全球化进程加速GGII数据显示,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锂电设备制造国,2022年中国锂电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元,占全球锂电设备市场的比例为73.53%。随着全球电动化进程的加速,大众MEB平台、宝马电池供应链等相继崛起,欧美各国不断加大投入促进新能源汽车与锂电池产业快速发展,预计2022年至2025年全球锂电设备市场复合增长率为28.71%,显著高于国内的15.73%。从全球市场来看,海外市场长期使用圆柱电池,圆柱电池市场渗透率显著高于国内。一致性高、安全性好、成本优势明显的圆柱全极耳电池已经成为特斯拉、宝马、松下、LG、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全球巨头的一致选择,电池全极耳化发展趋势逐步显现,并面临迫切量产需求。随着锂电设备全球化发展与圆柱全极耳电池全球量产加速,圆柱全极耳电池设备有望成为锂电设备的新增长极。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一)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1、核心技术基本情况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形成了以精密激光加工技术为核心,以智能制造装备为载体的技术和产品体系。目前,公司的核心技术包括激光加工技术和智能化装备技术。(1)激光加工技术公司拥有的激光加工技术分为激光加工系统技术和激光加工工艺技术两大类,包括激光数字化控制技术、激光多维自适应加工技术、激光高精度分光技术、高反材料激光焊接技术、集流体激光焊接技术、汇流排激光焊接技术,(2)智能化装备技术公司拥有的智能化装备技术分为自动化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专业化应用技术三大类,包括高速精密传送技术、柔性工装技术、多轴运动控制技术、机器视觉定位技术、数字化在线检测技术、智能产线信息化管理技术、全极耳集流体无损成型技术、壳盖自动化装配技术和模组自动堆叠技术,2、主要核心技术的先进性及具体表征公司创新性的将激光加工技术与智能化装备技术深度融合,并结合下游应用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形成了以精密激光加工技术为核心、以智能制造装备为载体的技术和产品体系,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装备需求。公司各项核心技术的先进性最终体现为智能装备产品的实际性能、专利布局、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认可与下游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匹配性等方面。(1)智能装备产品的实际性能方面①圆柱全极耳电芯自动装配线具有先发优势公司圆柱全极耳电芯自动装配线可用于32系列(32650、32135、34200等)、40系列(38120、43295等)、46系列(4680、4695、46120等)、60系列(60200、60300等)等多种规格的大圆柱全极耳电池,以及采用全极耳设计的小圆柱电池的生产。2020年至2022年,公司已累计向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行业知名客户交付31条圆柱全极耳电芯自动装配线及多台圆柱全极耳电芯装配专机,相比同行业可比公司,公司在圆柱全极耳电芯自动装配线领域具有先发优势。②公司针对圆柱全极耳电池制造技术难点的技术突破圆柱全极耳电池与传统电池的电芯制造均包括极片制作、电芯装配和电芯激活检测三大环节。与传统圆柱电池相比,圆柱全极耳电池极片制作和电芯激活检测环节基本相似,相应的技术难度和生产设备也较为相似。但是,电芯装配环节的生产工序和生产设备均面临颠覆性改变,技术难度大幅提升。(2)专利布局方面圆柱全极耳技术路线已逐步得到主流锂电厂商的认可,锂电设备企业,以及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在内的锂电池厂商均围绕圆柱全极耳电芯制造中的关键工序进行了专利布局。公司在业内率先突破圆柱全极耳电池制造工艺技术难题,并主要围绕核心突破点——极耳整形(揉平)与集流盘/集流体焊接,做了相应的专利布局,完善的专利布局有利于维持公司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及市场竞争力。(3)第三方权威机构认可2021年6月,根据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出具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书》(鄂机学鉴字[2021]第460005号),认为公司主导完成的“全极耳动力电池激光加工关键技术与智能装备开发”项目,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对于提升激光精密焊接与全极耳电池的制造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21年7月,经中国化学(601117)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锂电池分会认定,公司自主研发的“圆柱全极耳锂电池激光焊接设备及其全自动组装生产线”为国际首创,技术先进,质量稳定,填补了国内外产品空白。(二)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报告期内,公司新获授权知识产权共38项。(三)研发投入情况表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主要系公司加大研发力度,(四)在研项目情况(五)研发人员情况(六)其他说明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公司的经营宗旨是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以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保证,以创新为驱动,以服务为后盾,为客户、员工、股东、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创造共赢价值,履行社会职责,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上半年,公司秉承“致力激光创新拓展,笃行装备智能升级”的发展战略,围绕2023年度经营计划,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在巩固锂电设备领域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的同时,探索激光与智能装备的多领域应用,通过市场与产品拓展、研发创新、产能提升、内控与管理优化等措施,促进公司经营全方位提升,实现公司稳步健康发展。主要情况如下:(一)经营情况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3,359,036.76元,同比增长69.7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078,528.65元,同比增长16.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7,052,064.90元,同比增长52.34%。(二)强化市场导向的产品策略,加大重点市场开拓公司专业从事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锂电池电芯自动装配线、模组/PACK自动装配线等自动化产线及各类精密激光加工智能化专机,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动力、储能、消费电池的电芯、模组、PACK制造领域,同时也应用于家电厨卫、装配式建筑等领域。报告期内,面对锂电池产业链投资形势与风格转变的趋势,公司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的产品策略,并加大重点市场的开拓力度,强化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提升了公司产品的市场口碑。在电芯设备领域,公司以圆柱全极耳电芯装备为核心,实现对主要客户和产品结构的全面覆盖,围绕重点客户建立深度、协同、战略的长期合作机制,持续巩固在32系列、40系列、46系列、60系列等大圆柱锂电池装备领域的市场领先优势,并推动了传统小圆柱电池全极耳化改造升级和大圆柱钠电池的产业应用;在模组PACK设备领域,公司针对模组PACK市场多元化需求特征,进行了针对性的产品定位,推出了高柔性的激光焊接站、多兼容的储能电池模组PACK生产线等产品,也在国内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三)加强研发创新,提升技术优势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策略,构建了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三大省级创新平台,形成了以精密激光加工技术为核心、以智能制造装备为载体的技术和产品体系,实现了从激光器、激光单机、自动工作站、自动产线到智能产线的研发突破与产品升级。公司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激光应用替代+智能制造升级”的发展机遇,基于激光在精密加工领域的替代趋势,开发新激光工艺、拓展新激光应用;同时通过对高端智能装备的开发与智能化改造,不断开发新的激光及相关应用的智能装备,在现有产品提质优化、节能降耗和新产品、新工艺开发两个方向继续开展技术研发工作。报告期内,公司在核心技术与新产品开发方面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半年度研发费用31,205,085.67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5.21%,占营业收入比重为9.96%,新获授权知识产权共38项,新申请知识产权共103项,并推出了360PPM圆柱全极耳电芯装配线,推进了圆柱全极耳电芯装配段设备的产品化升级,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智能焊接、数字孪生、高速产线等方面取得不同进展,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获授权的知识产权为407项,其中发明专利48项、软件著作权62项。(四)逐步释放产能,稳步提高产品交付能力公司华中和华东两大基地逐步优化、释放产线产能,全面提升生产经营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切实有效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助力公司打破产能瓶颈,有效降低公司经营成本,实现经营规模的良好扩张。同时,根据公司储备订单与发展规划,逸飞智能二期项目和江苏逸飞二期项目已同步开建,建成后公司产能将进一步提升。公司项目管理方面通过前瞻性产能规划,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长交期物料安全库存,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保障供应链安全,构建了高质量、低成本、快速交付的供应链体系,并通过深入分析和了解客户需求,不断提升项目管理体系,利用公司内、外部资源,提高项目整体交付能力和交付效率,缩短交付周期,保证项目产品按期、合格交付。(五)持续优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公司持续梳理并完善内部流程及管理体系,以更快的响应市场需求和变化,实现降本增效:生产管理方面,落实生产车间工艺、工时改革,提升效率及交付能力;成本控制方面,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通过全面预算管理,逐步推进标准成本建设,建立成本管理考核激励机制;营销管理方面,提升营销管理策略和项目管理协同,优化订单结构和项目管理流程,加速资金回笼,提高运维效率。深入推进经营创效,全力以赴降成本、提效益。结合全球化、头部客户主导的发展需求,公司加强专业人才储备,提升人力资源整体水平,积极探索科学规范的人才管理机制,积极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广泛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通过部门培养制、参与重点项目等方式,提升重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使其快速成长为满足公司未来发展战略需求的核心骨干,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的后劲,保持并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稳健发展。三、风险因素1、公司业绩受下游锂电行业发展情况影响较大,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存在产品未能匹配下游锂电产品的发展而同步技术创新的风险近年来,受国内新能源汽车政策引导及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快速增加等因素驱动,锂电设备行业高速发展。锂电设备市场参与者进一步增多,头部企业则进行差异化竞争,构建丰富的产品线,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下游锂电池行业围绕电池材料(正负极材料、电解质、隔膜、辅材等)、电芯结构、电池封装形式等方面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对上游锂电设备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锂电设备企业需匹配下游锂电产品的发展,同步或提前进行技术创新,才能持续满足下游客户的生产需求,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公司与同行业主要厂商相比,在经营规模、市场占有率、产品类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公司业绩受下游锂电行业发展情况影响较大,若公司产品不能通过同步技术创新,持续满足下游客户的生产需求,公司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现有地位,存在导致业绩下滑的风险。2、客户集中度高及主要客户变动的风险公司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锂电池领域,公司客户相对集中与下游锂电池行业集中度较高有关。以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为例,根据GGII数据,2023年1-6月份中国市场排名前五名的动力电池厂商装机量占市场份额的比例超过80%,占比较高。公司主要客户均为国内排名靠前的锂电池制造商,公司向其供货导致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下游客户采购公司锂电设备产品作为锂电池的生产设备,属于固定资产采购,采购数量、金额主要取决于其产能扩张计划。相比一般的原材料采购,固定资产采购具有低频次、大金额、非连续的特性,由此会导致每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存在变动,公司对前五大客户不同年度的销售金额也存在波动。若未来公司现有主要客户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经营不善、产业政策调整、行业竞争加剧以及突发事件等原因导致业绩下滑,进而减少对公司产品的采购金额,而公司未能及时开拓新客户或拓展其他领域客户,则将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3、重要进口原材料采购风险公司主营产品为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装备,激光器等激光光学器件是生产上述产品的重要原材料。近年来,随着我国激光技术的发展,国产激光器的质量和性能快速提升,部分类型激光器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但受限于境内外相关产业发展差距,境外品牌原材料相比境内品牌在产品品质、性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为向下游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司激光光学器件使用境外品牌整体比例相对较高。未来若因国际贸易摩擦或进出口政策发生变动,导致激光器等重要原材料采购受限,或采购价格大幅上涨,而公司不能及时有效的拓宽采购渠道,则公司将因此面临原材料短缺或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的风险,并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4、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失败风险激光产业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均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公司必须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不断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升工艺水平、提高产品性能,以满足客户定制化的需求,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未来,若公司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失败,或者竞争对手率先在相关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推出更先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将会影响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导致盈利能力下降。5、公司产品生产周期和验收周期较长,应收账款回款较慢的风险由于公司产品技术复杂度较高,生产组装难度高,因而公司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同时设备规模较大,到达客户现场后需经过安装调试、试运行阶段,试运行阶段需要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反复调试,保证整线效率和良品率满足客户生产需求,因而公司产品验收周期较长;一般情况下,公司自动化产线的生产组装周期通常需要2-6个月,验收周期通常需要6-14个月;对于智能化专机,生产组装周期通常为3个月以内,验收周期通常为1-6个月。另外,受原材料供应情况、付款进度、客户场地准备等情况影响,公司设备生产组装周期会有所变化;另外,受客户厂房配套设施、生产线其他部分设备到位情况、产品量产情况、客户自身订单等情况影响,公司设备验收周期会有所变化。若公司产品不能按期验收,则存在收入不能按时确认,款项不能及时回收的风险。6、公司规模扩张带来的管理和内控风险随着资产规模与营收规模的快速增长,公司在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上的资源配置和内控管理的复杂度也相应提升,从而对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公司内控体系和管理水平无法及时适应规模扩张对经营管理各个层面的更高要求,则可能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将存在规模扩张带来的管理和内控风险。